台灣有串燒,新加坡有沙嗲。
新加坡,融合多元民族,雖然以華人為主,但也有著馬來人與印度人,所以新加坡不缺馬來美食。
今晚我們來享用的就是馬來美食中的沙嗲了,話說沙嗲的起源,一般說來如果父母交惡,父親總是欺凌母親,小孩看在眼裡,長大後幫母親復仇,嗯嗯嗯,這好像是社會刑事案件的殺爹。
真正的沙嗲,武器的選擇與事後的處理很重要(呸呸呸,又歪了,大家跳過)。
沙嗲(Satay),其實是印尼美食,或者說是印尼國菜也不為過,在馬來西亞也廣為流傳,但起源卻據說是爪哇的攤販參考印度的串燒而改良,而印度串燒又直接間接來源自中東,所以說,我們在土耳其跟希臘吃的美味串燒其實與馬來西亞沙嗲有祖宗八代的關係耶。
在新加坡,聽說,在老巴剎(Lau Pa Sat)美食廣場有一間沙嗲是遠近馳名的,觀光客都必訪,所以這天我們的晚餐就選定它了,至於如何到老巴剎,可搭乘地鐵市區線在DT17市中心站(Downtown)或是DT18直落亞逸站(Telok Ayer)下車皆可,距離差異不大,不到兩百公尺,步行三分鐘即可抵達。
老巴剎其實就是舊市場,在夜間開始封街後就變身成沙嗲大街了。
如果目標真的不是沙嗲,在巴剎內部還是有不少其餘的店家可以選擇,口位繁多,當成夜市即可。
封街後的沙嗲區,其實在老巴剎外,不是內部,在市場內找是找不到的。
鎖定目標,大家推薦的,七號、八號沙嗲攤位,號稱最佳沙嗲。
位於市中心的露天沙嗲,這種感覺很奇特呢,就跟台北市府廣場旁,或是101旁封了一條街專賣滷肉飯的感覺一樣。
來到沙嗲街,會遇到許多其他店家的招攬,雖然很熱情,但沒有說一定要去的顧慮,來到Best Satay No.7&8附近,就會有店員招呼客人,位置很滿,但流動速度頗快,速速就有位置,不用擔心。
拿好菜單,基本上都是套餐,一人份、二人份、三人份或是更多人份,跟店員說要怎麼點就可以了,他們很忙到處遊動,抓過來就對了,沒關係的。
接下來,因為客人眾多,會等待不少時間,雖然不知道店員如何記憶,但總會送到我們的桌上,等送到時才需要結帳,不用提前付喔。
店家是燒烤專業,揮扇子也沒停過。
看!串個不停,考個不停,飄起的白煙都帶著濃濃的燒烤味。
對了,沙嗲店不提供飲品,但有合作的酒促小姐(嗯,年紀也不算小了)會穿梭賣啤酒,不喝啤酒的,座位旁就有一個小推車賣其他無酒精飲料,都很便利。
我們就先點了一杯冰拉茶,在等待沙嗲的期間已經喝到快見底了。
套餐的選擇頗為簡單,我們擔心分量選擇過多,先點了B套餐(S$41),包含了雞肉串燒15支、羊/牛肉串燒15支以及鮮蝦串燒10支,總計40支串燒。
通常來說,雞肉、羊肉、牛肉、鮮蝦串燒是大家比較常見與習慣的,但串燒千變萬化,還有許多比如鹿肉串燒、(非回教地區)豬肉串燒、魚肉串燒、兔肉串燒以及其他莫名其妙的串燒。
不過想想不要亂吃野味,我們就以一般能吃得為主就好了。
上桌了,分量一整個多得囂張,一旁附上的是花生沾醬,南洋地區沾醬多偏甜。
串燒的小竹籤拿起來有點黏黏的,是老闆燒烤的時候沾上的醬汁。
牛、羊肉烤到微微的焦黑,其實根本分不出來了。
鮮蝦串起燒烤,需自行剝殼。
總結來說,與台灣南部習慣的美食類似,有那種口味偏甜的口感,真的吃多了會膩,即使沾醬也是,辛辣度不高無法有效解膩。
雞肉的口感算是最優(不計醬汁),彈性與肉汁都還算可以,羊肉與牛肉經過處理腥味非常不明顯,但咬勁需要比較堅實,鮮蝦頭部蠻容易分離的,肉質的彈性不算強,如果說是當日現撈的我們不太信,比較有冷凍後退冰的口感。
體驗不同的食物是旅行的真諦,也許不算合口味,但也能找到些許的趣味,讓我們更懷念土耳其跟希臘的串燒烤肉囉,哈哈。
如果習慣南部偏甜滋味的好友們,也許沙嗲會讓你們愛死呢。
Best Satay No.7,8 (19:00~03:00/周一~五;15:00~03:00/周六~日)
18 Raffles Quay, Singapore, 048582 (Telok Ayer 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