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起點。
在關西,印象中的行程就是關西老街以及仙草,仙草巷的冰品或是ㄤ咕麵總是排列在一起。
但關西,也不只仙草行程,從老街往旁邊一點,會進入號稱是上南片的區域,被包裹在鳳山溪的這一塊五六百公尺長的範圍內,是在當地延綿兩百年以上的羅氏家族聚集地。
翻譯起來,就是說這一區,隨便喊喊羅先生、羅小姐,基本都是不會錯。
既然曾經輝煌,當然也有許多的故事性,但要說留存至今的實體紀錄,當屬羅屋書院這棟百年三合院建築了,這是從前羅氏宗族所使用的私塾地點,位在區域的核心,想像當時的族人就學,而今則是文史工作的一部分。
車行可以停在附近的路邊,單向停車不會阻礙通行,我們造訪時較為靠近仙草節,停得更遠點,但都很輕鬆舒服。
往書院會經過著名的仙草一分田,在仙草盛開的季節,紫色畫風滿滿。
仙草的豔紫,真的是最佳的拍照點。
不過,真的是只有【一分】的仙草一分田,取名太有意謂了。
兩個景點非常的接近,本來就都是一家人的產業,聽起來就很合理。
繼續前行,5-10分鐘的路程,就可以抵達羅屋書院。
跨過鳳山溪上的南山小橋,潺潺的溪水,宛如平靜的人間。
沿著路旁前行,左側的老舊建築逐漸多了起來,多是紅磚的老院落,即使不是書院也古色古香。
中間還雜著一棟洋樓,取名「得月樓」,應該是幾十年前的豪宅了。
在得月樓旁有直通書院的側門,都是羅家的一系,真的是方便。
也可以繞到正門入口,兩側高聳的椰樹把休假感帶到了這片土地。
抵達時剛好遇到團客參訪,還有管理員正在跟他們介紹,人聲鼎沸,我們找個避開的路線自行走走看看。
後來團客離開,我們也遇見了那位導覽員,他自稱只是書院管理人,目前還住在書院內,網上有介紹過這位羅仕龍先生,原本在台北顧問公司上班,但心念故鄉的文物與歷史,因此於2014年回鄉創建羅屋書院工作室,開始了老房子的故事。
跟羅先生交談時得知,經過多年的爭取,目前書院應該會獲得政府的補助,進行較為專業的維護與整修,所以應該之後會關閉一段日子,但日後用更好的面目呈現到訪的遊客。
羅屋書院,又稱豫章堂,乾隆時期的1751年,淡水的羅氏移民抵達了此處,逐漸地形成了聚落後,於1901至1904年間,聘請了來自福建的師傅建起了書院,與關西的太和宮屬於同期的建物,保存至今,不只建築本身,還有許多雕刻都傳承內陸的工法。
書院內,正面是豫章堂的匾額,漢朝時就有豫章郡,基本就是現今的江西省位置,淵遠流長啊。
三合院構造,兩側同樣的紅磚小樓建築,但不如正堂的輝煌。
跟多年前在祖父居住的三合院一樣,有著多個出入口,錯綜複雜是原貌,但更吸引我們目光的是牆上的浮雕,雖然有點老舊但卻很栩栩如生。
而且許多諸如梁柱以及窗台上,都有著各式的人物、故事以及動植物的浮雕圖案,精細程度是我們在一般三合院少見。
走進室內,有著許多羅氏先祖的功蹟故事,鎮上的石板路也是當時羅碧玉所捐贈。
雖然有古蹟,但也有點人間的煙火氣。
用餐的桌椅,頭頂的梁柱,很多地方都值得看看。
黑白照片中的故事,新舊的結合,人是最美的記憶。
羅屋書院說實話並不大,但跟在地的故事性結合,卻是一個很值得參觀的景點。
許多細節我們可能沒真的看出門道,但緩步在稻田環繞、陽光灑落、石雕與紅磚的院落內,很足夠了。
如果真的能有修繕改造,也許會呈現出更多的羅屋書院給遊客欣賞,在這之前,我們就先互動一次也不錯。
羅屋書院
新竹縣關西鎮南山里上片南7鄰79號 (0910-013-315)
https://www.facebook.com/LoMuseum/?locale=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