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區的美麗,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
萬華,舊稱艋舺,日據時代艋舺發音(Manka)與萬華近似,因此易名為「萬華」,但今日台灣人仍常以舊稱「艋舺」稱呼之。
艋舺是原住民平埔族語「獨木舟」之意,取其位於港口多見獨木舟之意;當時的艋舺是台灣最早興盛的區域之一,於清朝與台南府城、彰化鹿港並列為三大重鎮,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可見其盛況。
但歲月是把殺豬刀,怎麼磨怎麼好用,昔日的熱鬧地區在而今台北這首善之都卻是屬於稍稍老舊的區域,與其他新興行政區一比起來似乎就飛入了時光隧道中。
今天我們就想來萬華艋舺走走,用一場午後小旅行探探她美麗輕紗後的面貌,也許無法得窺全貌,但多少能更了解一點吧,走多少、看多少、算多少。
讓我們先從新富町文化市場開始,看看由傳統食料品小賣市場走向文化場域的變遷。
剛走進文化市場,迎面看到相對面的兩個小舖子,但舖子上擺放的卻是一種溫馨感。
改建後的新富町,呈現著馬蹄形的建築,中間保留著明亮的天井。
早期的新富町,緣由是綠町市場,興建年代極其有歷史。
順著明亮的參觀動線,繞著館內走走看看,但最吸引人的是那祕密的天井區,新舊風衝突感很有戲。
在二樓部分,則規劃為小展區,提供不同的文化創意展覽。
空間頗大,展覽頗舒服,可以慢慢的看,放鬆地看。
走過新富町文化市場,周遭的洗石子建築也很有當年的時代感,不要忘了合影喔。
這段歷史其實很有趣,早在三百年前的艋舺移民就在此地聚集而成下崁庄市集,之後改建為綠町市場,最後變更為新富町市場。
一段段的歷史透過黑白的照片躍動於眼前,看看照片,再看看現今的文化市場,讓人莞爾。
文化市場不大,建物約兩百坪左右,三十分鐘左右可以參觀完畢,接下來重點站,前進剝皮寮歷史街區。
距離新富町文化市場直線距離約百公尺出頭,兩三分鐘步行即可抵達,紅磚建築的大氣古樸明顯與周邊不同。
在剝皮寮,每間都是老房子,沿著街道漫步,有著不同的主題展覽著。
從懷舊,到深深的自然感。
在老照片中,敘說著艋舺的故事。
整個歷史街區是由舊建築夾著一條街道斜切而成,由入口或是正中的位置皆可穿梭建築至街道上。
絕大多數的建築內還保持著傳統的模樣,想像著百年前人們的住所,不過也是經過多次整修了。
這邊似乎忘了提為何會有剝皮寮這個有趣名稱的由來。
根據維基資訊,總共有三種說法,包含了因為當時有大量「剝樹皮」的工作、也有著「剝獸皮」的說法、更有著音同「北皮」的說法,但這些說法的背後證據力都不算足夠,所以還是眾說紛紜,反正我們是每個都感覺粉怪啦,不過不妨礙參觀咩。
剝皮寮歷史街區完整分為東西兩側,東側是封閉式的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主要是固定的常設展,西側則為藝文特區,活動多變而較為年輕化,我們首先參觀的是自由展覽的西區。
盡量保持著原狀的街區,怎麼拍都好好拍。
在這種季節,在這種溫度,不多拍幾張偽網美照怎麼對得起自己。
隨意走走看看,還真發現許多有趣的展覽與故事,把歷史融入了現代。
古老的印刷機,再過個一百年,不知道3D列印是否也會變成古董!?
在整個歷史街區有許多著名老店,如果有時間可以去一一探究,應該有許多的故事。
無論是手繪版,抑或是隨意塗鴉,都可以看出萬華艋舺還真的是很有人文內涵與觀光深度。
當然,跳躍個時空也很有熱鬧感。
看完自由奔放的剝皮寮西側藝文特區,接下來轉戰東側,看看鄉土的風貌。
說實在,藝文特區有許多前衛的展覽還真讓我們看得一頭霧水呢,年紀大了果然脫節。
鄉土教育中心的部分當然是以鄉土資訊為重點,後方緊鄰著曾經有過世界最多學生紀錄的老松國小,小時候聽過喔。萬人大校。
萬華的信仰核心,大家都熟悉的龍山寺以及清水巖,有著濃厚的廟宇之美。
整片的剝皮寮建築美學,可以參考圖面以及實景,凸柱與雕花帶了點歐式的彩妝,增添了些許的美感。
但往建築內看看,是正宗的五零年代風貌,擺上一張板凳,跨上腳踏車開騎就是王道。
而且,當時的艋舺人文薈萃,傳承著清代末期的科舉進士,此處也有著著名的書院。
一旁,還介紹了這位民初思想家兼國學大師章太炎旅台的故居。
不只內部的鄉土介紹與知識,外頭還有有趣的小遊戲,很久沒去夜市看到的立酒瓶,免費玩啊,但沒有獎品喔。
在剝皮寮歷史街區,走走看看需要花不少的時間,因為風格多變,大家可以挑自己喜歡的參觀。
這天的最後,我們慢慢地散步去一公里外的西門紅樓,也是萬華區新舊交融的代表建築,建於1908年,緊鄰著西門町徒步區,日據時期被稱為八角堂,外觀為每正立面八公尺的紅磚洋樓,內部則為大量的展演空間與同志酒吧。
除了八角堂主建築外,後方連接著十字型外觀的一樓磚造樓房,這兩棟建築合稱西門市場,紅樓則為市場入口;在二戰後,曾改名為「紅樓劇場」,並於1963年後,因紅樓劇場改映電影,又被稱為「紅樓戲院」或簡稱「紅樓」;直到1997年,被列為三級古蹟後定名為西門紅樓。
紅磚紅樓,西門漫遊,側邊的扶壁宛如護衛般矗立。
整體的建築設計,其實就是歐風教堂的聖十字風啊!(也太會扯)
看看歷史照片,目前紅樓招牌處原來高掛的是「市場」兩個字。
至於紅樓內部,則是諸多文創店家與攤位,許多創意商品都讓人心動呢。
三百年的艋舺歲月,在現今的萬華展現著新舊交錯、衝突、融合、創新的模式。
想要看看台北西城,想要感受記憶中的老台北,可以走趟萬華區,來場半日小旅行,也許有意外的驚喜呢。
新富町文化市場 (10:00~18:00/周一休)
台北市萬華區三水街70號 (02-2308-1092)
http://umkt.jutfoundation.org.tw/
剝皮寮歷史街區 (09:00~21:00/周一休)
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73巷 (02-2302-3199)
西門紅樓 (11:00~21:30/周一休)
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10號 (02-2311-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