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小Sherry做出來的手工明信片,見笑了。
來到南投埔里,除了好山好水,還有一項就是好多好玩的,尤其埔里是台灣『手工紙』的故鄉,所以想要了解紙,體驗紙,就來這邊吧!
至於為何埔里會成為台灣手工紙的故鄉,其實也跟它的純淨水質有關,特別適合製造高級的「和紙」,所以從1935年起,陸續有手工造紙廠的產生,極盛期在民國60年左右,當時埔里的紙廠多達50間呢。
當然,隨著機械製紙的品質進步,手工紙的需求也逐漸的減少,因此在求新求變的原則下,也有了不少的觀光工廠應時而生,如之前我們去體驗過的「造紙龍」,以及今天來訪的「廣興紙寮」。
除了紙寮工廠外,還有幾個相關的展館,如紙產業文化館及台灣手工紙店、自然造紙創庫,兼有傳統跟新意。
進了紅色矮牆的紙寮工廠入口,迎目見到的是幾張放著滿滿體驗工具的長桌,心情馬上high了起來。
這邊有固定的導覽時間,也可以報名手做課程,會在導覽後開始上工~~我們來的時間離最近的導覽時間還剩十分鐘左右,報名了小Sherry有興趣的手抄明信片後,在附近簡單的逛了逛。
可以吃的紙!"菜"倫紙!有趣呢~~
還有口味說,刺蔥巧克力...都是紙糊的捏~~~不敢吃說~~~
不一會,導覽人員就來了,先來了解一下紙的歷史好了~~等一下應該做起來會比較有感覺吧!
導覽人員先帶我們到了後方的院子內,嗯,有點深宮後院的感覺,看來是利用原來的一些工作區改出來的。
首先是文物展館,這邊讓大家看到幾十年前的造紙工具,其實現在用的也差不多呢!
後方有利用各種原料製造出來的手工紙,可以觸摸,最特別的是牛糞紙了(不是牛頓紙喔)...吃了太多纖維所以可以造紙說。(幻想中:那麼吃素的人...)
繼續導覽吧!其實造紙最重要的就是原料了,從這些可供利用的樹皮中打散可以取得有用的纖維,有些則是協助聚合的懸浮物。
看,抽出來的纖維長相,有不同的粗細長短。
有趣的一件事是,大家以為只有樹木才可以造紙,其實竹子也有纖維,是可以造紙的,竹紙亦稱草紙,製造出來的比較粗造,我們平常祭祀用的金紙就是竹紙的一種喔!
當這些纖維取出後,機著還有切斷纖維、蒸煮、浸泡與漂洗的過程,有些須耗時較久,大概解說一下就帶過了~~~
看完原料,接著當然是開始製作了,這個打漿機,從前是手工,目前已經改用機器了說。
成果,有個小男孩說像是一坨麵團,哈哈...
這些麵團纖維之後會被師傅利用抄紙機轉變成一張張的手工紙,不果還沒完成喔!
濕漉漉的紙張需要先行透過壓紙的程序把大量的水分去除。
最後平舖在蒸氣石板上,把空氣逼出並徹底烘乾,才能成為平滑的一張手工紙。
看阿姨的動作多熟練,有如行雲流水般,我們原本信心十足,不過後來才知道,其實有點難度呢~~
這次小Sherry選的是手抄明信片,成品會有四張明信片,花費NT$200,其他客人好像都跟我們不一樣,粉孤單呢~~~
這次換我們來抄紙了,這是我們的抄紙工具,比別人多了一個十字形架子。
從紙漿中撈起了幾次,都不是太平整。
重點是明信片有四張,要把中間那個小隔板用力壓住,小朋友手力不夠,辛苦了。
接著把重組後的潮濕纖維放置在平板上。
然後拿起竹篩,記得重點是要先灑水,把纖維反向施力,可是水量又不能太強,這邊失敗好幾次。
成功拿起竹篩後,這時候可以拿出材料包來布置了,有小花小草各兩片,有點小器呢~~~配上彩色顏料上色,其實想畫出美景有點難度。
這就是小Sherry畫出來的有趣圖案,像毛筆蔭開的感覺,很難控制。
接著的壓紙由解說員協助,當然我們也有出力啦!壓完後的紙就準備要烘乾了!
烘乾的過程要花點時間,中間先去玩拓印。
拓印是利用選定的圖案,把準備拓印的紙張放置其上,用粉刷沾好墨後,轉印至紙張上方,再用拍打的方式把轉印過的紙張弄乾,其實還蠻好玩的。
拓印可選的圖案種類幾乎有上百種,大家自行找出有興趣的,難得這次小Sherry選了不一樣的。
過程十分的有趣,不過記得灑的水不要太多,不然拍乾很花力氣有耗時良久呢。
成品,有趣嗎!
可以提供大家來體驗古老的藝術,還有有趣的手做,從傳統中變出新意,讓我們玩得還蠻盡興的,不過解說人員一人服務多位遊客,有時候一個步驟完成,要等他幫其他人處理完才能來確認下一步,只能傻傻地等待呢~~~
廣興紙寮 (09:00~17:00)
南投縣埔里鎮鐵山路310號 (049-291-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