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渡鳥(DoDo),學名Raphus cucullatus,至今只剩標本,因人類活動已滅絕。
大英自然史博物館,雖然有許多收藏來自大英博物館,但其實不是同一件事。
自然史博物館(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位於倫敦南肯辛頓博覽會路上,我們連英國都沒去過,所以鐵定沒參觀過自然史博物館,難得有展品前進台灣。小Sherry最近對這些都蠻愛的,趁著暑假就直奔位於中正紀念堂的展覽了。
自然史博物館建於1881年,目前收藏品多達8千萬件,本次來台的為其中精選227件,感覺少了點,但希望值得。
野性的自然史展覽。
沒事先買特惠票,還有點小貴。
自然史博物館館藏豐富,包含了動物、植物、地質、古生物以及礦物,在展覽場地也分成五大主題,分別是打造大自然藏寶屋(Building nature’s treasure house)、智慧的寶藏(Treasures of the mind)、探索的寶藏(Treasures of exploration)、無所不在的生命寶藏(Treasures of life are everywhere)以及現代世界的博物館(A museum for a modern world)。
就讓我們展開冒險的旅程吧!
首先是來自自然界的珍寶,自然史不需要太多的人工著墨,讓我們從歷史的點滴中,從演化的故事中,從化石的遺跡中,一步步的還原。
自然史博物館的館藏來自許多過往的珍藏,以及收藏家無私的奉獻,在參展過程中也有逐一介紹,讓人對他們不禁深感敬佩。
曾經繪製鳥類圖鑑【美國鳥類(The Birds of America)】的詹姆斯·奧杜邦(James Audubon)就是其中一位。
古老的三幼蟲化石,代表著故事的起源。
從長頸鹿開始,都是自然的一員。
曾經的龍膽石斑,天啊!這體格…長達三公尺,要我們怎麼開吃(大誤)。
展廳全景,用深紅與黑色的雙色系做背景,禁止閃光讓拍照難度上升(誤,是讓看展品更有感覺)。
正中間的陶獅是自然史博物館鎮守大門的象徵。
有圖有真相(左一圖),旁邊的則是博物館創辦人。
根據官方資料,自然史博物館的創建,與兩位學者密切相關。
第一位是漢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ane),他龐大的私人收藏,在1753年過世後,成為大英博物館的創館藏品。
其後,逐日增加的自然史收藏很快便超出大英博物館的負荷,當時負責監管此類館藏,知名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爵士(Sir Richard Owen)積極奔走,打造一座專門的自然史博物館,因而在1881年成立了自然史博物館。
讀一讀說明文,可以長知識,從啟蒙時代的科學開始。
自然史的收藏,在生物部分,以昆蟲與鳥類為大宗,各色鮮艷的鳥類栩栩如生。
博物誌,是早期最完整的知識珍品,也是最早採用印刷術的作品之一。
在博物誌內的礦石插圖,已經很接近現代的資訊了。
自然界的知識,來自對於世界的研究,過去三百年間,透過系統性與邏輯性的歸納與分析,才讓我們對於自然界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包含了達爾文的進化論,以及對於生物分類並創立生物命名法,自然的研究成為系統性的自然科學,這些都是前人努力的成果。
這…在侏儸紀公園看多了,就不介紹了。
巨大的象龜。
深藏在地質間隙中的化石,是研究消失物種的最直接資料。
不同的鳥類標本,也是讓達爾文產出物競天擇的第一手資料。
還有,爪哇的紅毛猩猩,跟我們的基因雷同性無限高。
收藏家的手稿,早期人們為何眼睛常常用壞掉,看這本就知道了,當然現代的近視也不惶多讓。
曾經看過一本書,敘說著生物的多樣性,生命的變化無窮來自於差異性與不可測,自然界的探險亦如是,早期冒險家對於新世界的探險也無限的豐富了人們對於自然的認知。
本次的展出也收藏了包含英國皇家海軍奮進號(1768–1771)、挑戰者號(1872-1875)、羅伯.史考特(Robert Falcon Scott)的發現號(1901)、新大陸號(1910)4次探險之旅的收穫,以及這些探險家們的精采冒險故事。
只有收藏家才會這樣的愛護昆蟲。
反而,這些貝殼很得我們的心。
來自挑戰者號,超便利的收藏盒,好似有層層的秘密。
來自極地的收藏,是可愛度爆表的企鵝。
當時的企鵝照片。
雖然我們對於達爾文與小獵犬號的故事比較有興趣,但以上幾艘探險船的冒險旅程一定也是驚心動魄,充滿了傳奇與故事性。
從炙熱的薩哈拉沙漠到極凍的南極大陸,從人類禁區的大洋深處到狂風呼嘯的聖母峰,冒險家的足跡踏遍了諸多的角落,也許還有更多更人跡罕至的地點,但我們持續的往前中。
極地遠征地圖,以當時的設備真的是搏命。
各種奇妙的生物就是這樣逐步的出現在人們眼前,比如這隻南方鶴鴕(Casuarius,也就是食火雞)。
不會飛的南方鶴鴕,是巨大的鳥類。
鮮豔的馬車,透過黑白的照片都可以感覺,原來駕的是斑馬。
騎馬、騎驢、騎駱駝都不稀奇(騎),騎龜就真的…
巨大的鹿角,比想像還大好幾倍的誇張。
諸多的昆蟲與蝴蝶標本。
還有名稱可愛,但其實因為人類活動而滅絕的渡渡鳥(Dodo)。
人類的探險影響有正面也有負面,珍貴的物種因為人類的貪婪或是無意而大量的滅絕時有耳聞。
生長於模里西斯的渡渡鳥就是其中最早被記錄下來的例子,在參觀之餘,希望也能好好的愛護自然。
最後,跟大英自然史博物館無關,展區也加入了部分台灣本身的收藏,來點在地的味道。
這是澎湖原人的下頷骨,經過仔細辨認,我們還是無法還原想像。
台中科博館藏的台灣瀕危蝴蝶,台灣曾經是蝴蝶王國說。
台博館的雲豹標本,也是瀕危生物。
走出展區,雖然展品不多,但也提供了許多自然的歷史,想要更多的資訊,就等有去英國參觀本館的某天吧!
販賣區有趣的打卡點,粉可愛吼。
大英自然史博物館展(2018/07/04~2018/09/19 10:00~18:00)
國立中正紀念堂 2、3展廳 (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https://uevent.udnfunlife.com/treasurestaipei/
https://www.facebook.com/treasurestaipei/